让教育时刻焕发“灵动”色彩
作者: 德育处  发表时间: [2015-11-05]

让教育时刻焕发“灵动”色彩

福建师大二附中谢昌东

不知国外是否也有班主任这一说。总之,在中国教育的不同阶段总会见到班主任们忙碌的身影,或许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征。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班主任的个人修养、领导艺术、治班策略、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对教育的热爱程度等,均时刻影响着基础教育稳定、学生身心健康、品德培养、学业进步等诸多方面。班主任的辛勤付出无疑是教育战线上美丽的一道风景,在教育实践中不论是初为人师的新班主任,还是久经考验的老班主任,只要用心实践与体悟,相信都有自己不一般的体验与感悟。今天,笔者通过简明的文字,阐述自己从事班主任工作四年来的一些个人体会与做法,虽是浅薄,但也求真,只想与班主任们交换看法,起到相互学习与促进的作用。

一、让身体“动”起来

卢梭在《爱弥儿》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力,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力所支配的体力。为了使他聪慧而理性,你要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陶行知也说:“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很显然,所有成人都能意识到身体锻炼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儿童与青少年阶段。所以,在初一接到本班后就开始实施班级的运动计划,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计划按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阶段,告别小学迈入初中阶段的初一新生,在第一学期的时候沿400米跑道跑两圈,男女生各一队,由体育委员领跑,匀速前进,速度较慢。在开始的几次,学生跑完第二圈时近2/3的学生脸色难看,更有甚者,脸色发青。这与他们缺乏运动有很大关系,同时,学生们在小学阶段通常没有连续跑800米的经历,所以,这样的运动量一开始对他们来说仍是个挑战但需要去适应。

当下,国家也在大力倡导阳光体育运动。在笔者班级,一周之中利用周二、周四下午第四节的体锻课,跑两圈成为惯例。另外,学生每周有两次的体育课,体育课上老师也会要求学生跑两圈,这样一周下来就有较为规律的“两圈”计划。在跑了两三个月后,学生不再出现脸色难看的现象,转而脸色红润。

第二阶段:到了初一下学期,学生的身体已适应了这样的运动量,单纯的跑步难免略显枯燥,所以在跑完两圈后增加了一项跳长绳的活动,即“两圈+跳绳”计划,这个运动分为男生组与女生组,当然或许男女生组合会更好。笔者认为,选择跳绳可以锻炼大脑协调身体运动的能力、平衡能力,特别是在进入摆动的绳子时,大脑必须判断何时进入甩动的绳子、何时起跳并为避免被接踵而来的绳子绊到而做出敏捷的调整,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对大脑产生一个很好的刺激作用,对于正处在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中的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运动刺激对于身体发育、大脑神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四肢“动”起来的同时,大脑也在“动”起来。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对人脑的研究持续进行,北师大也专门成立了脑神经科学研究院从事人脑的研究,在一本译著名为《教育与脑神经科学》的书中作者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如何将神经系统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场合,从本质上,阐明了当代教师扮演的是“大脑变革者”的角色。初一的班主任与老师们,从小学老师手里接过接力棒的同时,就应当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规划好这一时期的身体与心理教育,引导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阶段:到了初二的时候,跑两圈已然成为轻松的事,所以适时将运动计划调整为“三圈”。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时间较紧,这一活动有时加入跳绳,总体上坚持了下来。初二下学期很明显能够看到学生的身高普通迅速成长,班上的一名学生从1.6M左右的身高迅速超过了1.8M。在对学生的观察中,笔者发现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在春季感冒多发的季节,有进行班级运动计划的学生因病请假的情况较明显少于另外一个没有进行运动计划的班级。同时一位患有严重过敏性鼻炎的学生的家长的反馈中得知,在因学校各种情况中断了班级运动计划的三周里,孩子的鼻炎情况有复发的现象,而在有规律进行体锻的日子里,孩子的鼻炎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从这个个案中可以证明运动的确能够增强青少年的体质。

在繁忙的初二学习生活中,体育教师以及笔者组织班级成员,根据兴趣组成篮球兴趣小组、羽毛球兴趣小组等,分组从体育组借用各种球类进行锻炼;在运动会前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在初二的校运动会中笔者班级从初一时的年段团体总分第五上升至团体总分第二且与第一名相差甚小,笔者认为这与平日里有规律的运动是有关联的,学生的体质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学生在收获健康的同时,也收获着自信与勇气,这些都对心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不少学业上有困难的后进生,却在体育方面胜人一筹,作为班主任要鼓励他们坚持参加体锻并在运动会上让他们一展身手,抓住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优点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孩子激动时,“教育大门”也随之敞开,此时对他们的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阶段:到了初三毕业班,体育中考成绩成为影响学生是否能够进入理想学校的条件之一,从初三开始,年段也会在上午课间操时组织个人进行跳绳练习。本班这一点与全年段同学一致,到了下午的体锻课,像原先一样至少保持一周两次由班主任带领的至少“跑两圈”计划,笔者认为适当的锻炼可以保持一个清醒的学习大脑,当然此阶段不可让学生运动过量,此时,更多地给予学生们根据自己计划报考的中考体育项目,自主地选择锻练的项目,由于有了前两年的训练基础,大多数同学已对体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让情感“动”起来

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生理想学校的阳光,理想学校赠送学生的礼物是文化。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班级也应是充满了文化氛围的班级,笔者希望在“无声教育”中也有着灵“动”的情感教育。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改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新建教学楼或是改造校舍,努力让教学楼在视觉、内涵方面体现学校文化、教育理念,达到一种“无意注意、心向美好”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少学校对这一“无声教育”颇费心思。

有一次笔者到福州某中学教研时,看到校园内一棵大树的树杈处有一只松鼠,感到很是吃惊,再认真一看原来是一只假的却相当逼真的松鼠,顿时一种灵动的清新之感由然而生,一时间让人心情舒畅,感到校园是个温馨的地方,而这就是从静中产生出来的“动”的效果,而这个效果却是当代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班级的班训是另一个无声的言语,当然笔者认为班训若能呈现在教室的前黑板上方是否会更好?这样每天学生均能有意无意地注意到。同时,笔者请本班中最擅长书法的同学用毛笔书写与本班情况相契合的文字如:“宁静致远”,写好后拿到字画店裱好并悬挂于教室前方,同学们每天均能看到,在钦佩这位同学优秀书法作品的同时,或许在同学们的心里也在悄悄地受到文字背后情感的触“动”。

当然,班训需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或是学习阶段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初一时,本班用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初二时,学生进入了学业成绩分化期,适时提出:“No One Left Behind”,中文意思是“不让一人落后”,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间的竞争,合作争取进步。到了初三,学生正经历人生极为重要的“青春期后期”,在心智方面逐渐趋向成熟之时,应当让他们开始树立一个明确的人生价值观,此时将班训调整为:“To be a RICH man”(成为一个富有的人)。在这里 R= Responsible(负责任的)、I= Independent(独立的)、C= Critical(批判的)、H= Healthy(阳光的),将这几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拼起来就是“RICH”这个单词,意为“富有的”,“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是这个班级的人生价值观,这里的“富有”首先是精神上的,再是行动上的,如果做到了知行合一,相信也会是物质上的。

另外,“动情以文”亦是本班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形式。每周的班会课上每位同学会收到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文章,大家坐在一起朗读、体会、发表文章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如在初一时让学生们再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与时间赛跑》,虽然这是一篇小学三年级时学过的文章,而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时期重读却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发现同学们在朗读此篇文章的时候非常投入,文中作者对外祖母所饱含的深情,学生们均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并且作者在放学后赶在太阳落山之前一路追赶与太阳比快的情景令人难忘,文章最后一句赋予了读者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我将来有什么可以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只要你一直与时间赛跑,你一定就能成功。”作者用朴素的言语,点出了积极人生成功的态度,此时重读此文对于已是心智更加成熟的初一学生来说有更强的情感触“动”。

还有,“动情以乐”也是另一调节学生情绪、释放学习压力,获取精神正能量的一种“增量”办法,就是在每周的班会课中预留10来分钟作为固定环节----“每周一歌”,这个环节很受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歌曲可以是班级成员或是文艺委员推荐,提前一周告之班主任,由文艺委员或是班级里很喜爱这首歌的同学来指导、领唱。如全班同学在唱周杰伦《稻香》时就表现得十分投入,歌曲中的“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让学生心里充满或是激活了对美好童年的感受,同时歌曲中的:“多少人为生命勇敢地走下去……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歌曲的节奏与内容让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共鸣,学生的情绪被激活条件下的“教育”让学生更能接受,这同样是一种“动”情的教育。又如英文歌曲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等等,都是一种让人产生积极向上情感的“动”感之音。

三、让课堂“动”起来

学生理想的校园生活除了能够在身体与精神上得到滋养与生长之外,学业的发展则是开在这两片沃土之上的美丽花朵。课堂作为学生收获知识、生成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其质量与效率将决定花朵的色彩。笔者所在班级为提升课堂质量,让课堂“动”起来,在初一时开始采取小组合作制,从管理上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学习小组合作的做法是: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左右,不超过8人,根据学业成绩将学生分为A: 乐学生(成绩优秀)、B: 善学生(成绩中等)、C: 勤学生(后进生),每个小组基本上按2A+2B+2C的组合,在课堂上A生举手得1分,B生举手得2分,C生举手得3分,然后一周下来哪个小组得分最多,哪个小组为获胜组,给予适当奖励。可以看出来,C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得分最高,可以激励后进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由于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很积极地投入课堂,只要各科任老师引导恰当,容易创造和谐的、积极参与课堂的有利局面。当然,没有一劳永逸的永久办法,随着学生心智的发展与成熟,教师的管理方法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相信教师们均能有自己更为独到的管理方法。

作为班主任,在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求班主任们不仅在思想上需要“动”起来,更需要在行动上“动”起来,做到知行合一,解决思想上“动”起来的途径之一就是一边工作、一边阅读,越是忙更不可忘记阅读,阅读就像要给手机充电一样,给自己不断充电,否则就会出现断电的尴尬局面。通过阅读,就会有新的想法,就会在不断否定中获得前进的灵感与动力。

作为班主任,需要不断地激励学生,持续地开展活动,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让课堂鲜活有动感,让教育时刻焕发“灵动”色彩。

走出阴霾    重塑自我

——因缺乏亲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福建师大二附中  庄小玲

[摘要] 本文是一例关于中学生因家族困难、缺乏亲情而自卑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不适的心理问题案例,通过一年多的点点滴滴的真心相处,并同时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阳性强化法等心理手段干预,使学生慢慢释放心灵,渐渐走出阴霾,逐步重塑自我。

[关键词] 缺乏亲情  自卑  人际交往

一、引言

(一)案主一般资料

某生,男15岁,初三学生,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在他三个月时就离开了人世,其父亲也离家出走,家中只有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从小得不到父爱、母爱,遭受同龄人的欺负。

(二)主诉

该生感到孤独寂寞、想引起他人注意,又因自卑害怕与人接触,所以常常感到压抑,又因找不到渠道宣泄而烦燥不安,但希望能改变自己。

(三)家长反映和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其爷爷奶奶反映他几乎呆在房间不出门,在家里也不爱讲话。

初二时,咨询老师就开始观察该生,其在校不遵守课堂和课余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常自言自语,或前后摇摆着座椅,常做出一些幼稚的事情,一个人独来独往,几乎不与其他同学讲话,写出来的文章言辞激烈,颇有不甘之意味,而且对老师的教育和管束表面答应愿意悔改,以后再也不犯了,过不了一天,又是老样子。当老师指出其不当行为时,该生情绪表现不够稳定,生气,烦躁。

以上种种表现,比较严重影响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很多同学不愿意与他做朋友,总觉得他的性格怪异。

(四)咨询诊断

本案例最有可能的诊断是:自卑、亲情缺失、人际交往障碍的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生的知情意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配合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生性格孤僻、自卑、注意力不集中、既想与人交往又不敢也不得法的矛盾心理引发的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原因,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也有求治愿望,希望得到帮助解决问题,当属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五)成因分析

根据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的表现,咨询老师做了以下分析:

1孩子具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这种多动行为可能源于家庭原因,行为平衡失调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导致孩子出现多动行为,致使孩子情绪不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与人交往的方式不良,而这些方面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能力和交往水平会越来越糟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2、生活环境的影响

他自小失去了双亲,没有体会到关爱,接触的人没有很好地对他进行正面引导,同伴人对他的欺负等等,给了他许多负面影响。况且也没有人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必要的为人处世原则。

3、同伴群体的疏远。

由于他明显偏差的行为习惯,加之他性格孤僻,故长期处于被同伴群体疏远的地位,这种地位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对于同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情况就常以捣乱来解决。

二、咨询目标及方案

1、具体目标:

咨询老师和该生共同制定了目标:

第一:了解自我,接受自我,面对现实;     

第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第三: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第四:挖掘自我的潜能,重塑自我。

2、最终目标:

完善该生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3、咨询方案:

第一:引导该生进行自我探索,使之能够认识成长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个性方面的不足,从而达到接受自我,排除障碍。

第二:帮助该生摆脱抑郁自卑的情绪,激发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热情; 

第三:帮助该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理解人生的意义,自我的价值。

三、咨询过程

1、诊断评估与咨询建立阶段

首先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咨询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常常走到他身边,帮他把凌乱的书弄整齐,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相信他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的。通过类似的不经意的关爱和谈话,从而慢慢消除其敌意,建立信任感。

2、心理咨询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自卑,克服自卑

在这一阶段,咨询老师向该生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1】,使该生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帮助其领悟到他的问题不是由于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在该生的积极配合下,慢慢引导他克服自卑,敢于展现自己。

比如:在一次班会公开课上的班徽设计环节,由于他画画很好,在咨询老师不断鼓励下,他参与了这个设计环节,没想到,在全班的投票表决下,他的设计理念获得了第一名。班会之后,咨询老师将他的设计图贴在班级的显眼之处,并在全班面前大力表扬他,并给予了一定的奖励。并课后悄悄对他说:“你看,你多棒,全班都肯定你,只要以后你主动地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很友好的。”并让他晓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回声现象一样,你对高山喊:我喜欢你。高山也会回答你:我喜欢你;如果你对着高山喊:我讨厌你。高山也会同样回答你。 

第二阶段:调整认知,行为矫治

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2】在行为矫正中,咨询老师并不关心该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之下的潜在诱因,而是合理安排阳性强化的程序,从而帮助该生慢慢地接近目标。

众所周知,“问题学生”的行为、情绪、心理调控等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适应不良或障碍,所以他们犯错、发生“事故”的频率是比较高的。所以他每次犯错后,咨询老师除了必要的批评外,都给他提供改正的“机会”,让他将功补过,并告诉他老师相信他、他也要相信自己。

    其次,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咨询老师就让他做卫生监督员,没想到这个任务是一剂唤起他责任感的良药,他也很看重这机会,做得也较认真,同时也改了他乱扔纸屑的毛病。咨询老师利用一切机会放大其闪光点,让他在自豪感中逐渐树立起信心。

3、结束和巩固阶段:针对该生因自卑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利用群体的力量打开其心扉,能让其悦纳自己,悦纳他人,建立自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效果良好。

1、该生自我评估:对自已的家庭和自己的认识更客观准确,比以前有自信了,会有意识的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慢慢敢与同学讲话。

2、老师的评估:精神状态好很多,上课学习比较正常,与同学偶尔能互动,但主动性还是欠缺。

五、咨询师的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对于该生,则宜采用纵向比较,用他的今天同他的昨天比。生一有进步,咨询老师及时抓住机会,大力表扬其“进步点”。那次班会课后的第二天,该生所有的回家作业都及时完成了,咨询老师轻轻抚摸一下他的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大地表扬了一番,他满脸通红,洋溢着喜悦。也许这一次的认真,只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他并没有想到会受到老师的重视。一次简单的表扬竟在孩子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此后,他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次次的鼓励和全班同学伸出的“橄榄枝”下,成为转变该生的契机,慢慢在他心底写下每一份自信!

[参考文献]

【1】【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  2005年8月

如何改善学生的应试心理状态

福建师大二附中  徐胜兰

“老师,谢谢您。虽然我不能确定自己高考能否上本科,但这次考试感觉很舒畅,以前考试时患得患失的感觉几乎都消失了,思维‘断电’的现象也没出现,整份试卷做得很顺畅,我终于体会到了从容应试的乐趣,真的非常感谢您。”

这是即将参加高考的一位女生留给我的纸条,对她的变化我感触很大。这位女生原来基础不错,平时的作业练习几乎会做,上课也认真,可是,上了高三,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科任找来谈话,发现实际上很多问题她都理解了,大多错误也能自己订正,但是一进考场,她说就紧张,手心冒汗,脑袋经常一片空白。从她的描述,我知道了他考试的不理想并非知识没掌握,而是无法将水平发挥出来,这应该是他的应试心理存在问题。于是,我问她考试时的感觉,她说:“拿到试卷前老是会去猜试卷会不会很难,不知这次考试能否考得比上次更好;拿到试卷后就要求自己解答题应慎之又慎。在答题过程中碰到难题就很紧张,想着‘肯定考不好了。’”原因很明确了,就是思想负担太重,导致无法正常发挥。

针对这些情况,我该怎么做呢?

一、缓解学业焦虑

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当代社会评价中仍然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学生也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班级这位学生在初中时代是年段排名30以内的学生,进入高中不适应,加上不够重视,成绩有下降,但基础还不错,自己现在也特别想上进了。但是因为压力过大,不见成效,所以加重心理不适。

所以,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我建议她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考前做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

    二、认识自我增强信心 

一些同学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精神分析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说: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现状都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也可成为一个人进步的动力,人生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中而渐入佳境的。但是,持久的、过分的自卑感则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同学们不妨尝试以下策略: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3.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

4.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

5.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6.增强自信心。 

7.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三、获得家长的支持理解

高三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这样一来,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学生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我班级这位学生的父亲对她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高,且只看结果,只要排名不理想就会挨骂。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能成才,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导要得法。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高三阶段,孩子们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容易烦躁,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宜施加过多的压力。家长应做到内紧外松,不防抽点时间带孩子上街购物,或到公园游玩,调节一下孩子的心理,沟通和孩子的情感。高三阶段,考试会多一些,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考试的分数。有时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责骂孩子,应心平气和地同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

对孩子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老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对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家长都应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庭应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平静港湾,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进行复习备考。

教师和家长都应及时发现高三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及时给予关心和疏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疾患,使他们能以一种自信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复习备考,迎接高考,走向更广阔的人生之路!

 

打印】 【收藏本站】 【关闭